採訪、撰文/蔡幸珮、攝影/孫藩沿

2012年起,國際名校爭相投入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, MOOCs,我國取其音,譯為磨課師),獲得焦點關注並且蔚為風潮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磨課師課程,結合翻轉教學、大一先修或是高三增能等多元化的應用,進一步深化了校園數位學習的發展。本月聯盟會員特色報導,專訪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劉聰仁館長,分享高餐大團隊的執行經驗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,以期提供聯盟會員之參考借鏡。

課程經營與特色

高餐大秉持餐旅專業,以成為菁英搖籃、餐旅企業關鍵夥伴、餐旅教育新典範為目標,格外重視數位學習與磨課師課程之推廣,期望將優質課程以不同管道提供給學習者。然而,校內教師人數有限,若要親自至校外授課,無疑會稀釋校內的師資能量,影響學生權益。因此,製作數位課程並以「線上移動學院」的方式經營,是學校努力的目標;積極經營與推廣數位課程,更是學校鼎力支持與鼓勵的方向。為了能讓課程觸及更多的學習者,學校自民國95年執行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與民國102年執行磨課師計畫以來,便積極規劃校內數位課程內容與發展平台,期望透過課程培養餐旅方面具有人文底蘊的專業人才。

課程拍攝過程,製作團隊透過密切的溝通、構思腳本,以完善課程內容。由準備食材、實際操作到學生互動,皆經過完善的設計與規劃,以期提供學生活潑、互動性高的課程。不同於一般課程拍攝,高餐課程著重於實務操作,希冀透過觀看影片,能讓學習者得以在家自行練習,因此使用雙機作業,一台拍攝全景,涵蓋老師的整個活動範圍,另一台是則專注於細微的部分,例如蔬果雕刻的刀工。在課程經營方面,除基本的社群經營,也會於課程結束後,辦理校外修課學員見面會,讓學員可以與授課教師面對面請教烹飪問題,並提供現場實作活動,增加學員的學習熱度。

課程遴選與獎勵機制

課程徵件具兩階段遴選,第一階段遴選由校內主管組成委員會進行評選,第二階段則為校外審核,並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開放全校教師投件。此外,為提升教師與學生參與度,訂定『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數位課程實施暨獎勵要點』,在教師獎勵方面,由校務基金自籌款及教育部計畫經費提供教師錄製鐘點費、獎金以及教師評鑑配分,提升教師參與課程製作的意願,未通過遴選的課程,也鼓勵教師繼續在校內數位平台經營課程;學生獎勵方面,則採取學分認證方式,以一門課(9週以上)抵用1學分的方式進行,鼓勵學生修習,以增加課程修課人數。

課程外包與製作

高餐課程以餐旅為主題特色,授課方式多為操作型,相較於單純教授理論的課程,拍攝上更具挑戰性,例如,廚房實作場景背景音效雜亂,收音與後製皆考驗技術能力。另一方面,校內沒有多媒體相關科系可以支援,若聘任專業的拍攝人員,易有職涯斷層與不穩定性的因素。經過審慎的考量,課程拍攝決定採外包的方式,以解決學校面臨的困難。然而雙方合作絕非是全權交與廠商規劃,在確認合作關係前,必須瞭解廠商是否具有相關錄製經驗或成功案例?對於餐旅主題是否具備一定程度的興趣與熱情?是否能明瞭授課老師想要傳達的概念?劉聰仁館長提到:「外包拍攝可以確保拍攝品質,但事前仍需縝密的分段規劃、雙方密切溝通與協調,方能達到想要的拍攝結果。」

課程外包除了品質保證外,亦可以培養老師規劃拍攝型課程的經驗,提升課程製作的素養。透過分工協作的模式,由圖書館負責行政庶務,外包廠商負責影片拍攝,讓老師可全心投入課程內容的規劃與製作,減輕老師的負擔,有效提升校內教師製作磨課師課程的意願。

結語

數位學習與磨課師是新時代學習的趨勢,劉館長認為培育課程團隊,支援校內老師製作小單元磨課師課程,以累積實作經驗,是高餐未來的首要目標。為配合南向政策,高餐也計畫把已發展的12門磨課師課程,加上東南亞語系字幕,擴增學習者族群與課程的市場。與此同時,與國際姊妹校合作發展「線上移動學院」,將課程輸出至國際,並建立課程收費機制,是高餐磨課師永續經營的目標。